18日,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突破400萬輛大關。按一輛機動車長4.5米計算,22.5萬輛即5.6%的車上路,將把北京的二、三、四環路堵死。生活在北京的人們,越來越擔心出行擁堵。
緩解交通擁堵,是加大機動車限行力度,還是繼續拓展城市修建馬路?是發展公共軌道交通,還是在城市核心區收取高額停車費?是控制車輛上牌,還是提高交通管理水平?或許,這些都是解決問題的辦法,但切不可忽視駕駛員、非機動車和行人的規則意識。
交通規則只是保障所有路人生命安全的底線性條款,若一個理性人也無法調整到規則所定的“當為”且“能為”程度,不光法律的尊嚴損毀殆盡,公共利益無從談起,公眾的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障。
各類交通違法行為及其引發的交通事故,一直是擾亂我國城市交通秩序、加劇交通擁堵的重要原因之一。而駕駛員“蛇形駕駛”“見縫插針”“隨意停放”等陋習,往往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對比中外堵車場景,人們會發現,在一些交通秩序良好的國家堵車時,車輛是排成一條線的,如果轉彎道堵了,直行道仍能通過;而國內不少地方堵車隊伍是排成扇形的,如果轉彎道堵了,整條馬路會迅速堵死,直行的車都寸步難行。
同時還應看到,非機動車和行人漠視交通規則在一些城市也很常見。在街頭,非機動車和行人闖紅燈等不講規則、不遵守法律等惡習,不僅會人為制造安全隱患,而且會使交通擁堵雪上加霜。
尊重法律和道德,樹立規則意識,并把這種規則變成一種理念、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,是任何汽車社會都不得不邁過的一道檻。
|